北京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英文缩写为USTB),简称北科大、北京科大,位于北京市,是一所由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钢铁工业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
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地质、采矿、冶金三系(科)会议,准备年内在京津地区建立地质、矿业、钢铁等专门学院。4月22日,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刘彬局长主持召开钢铁学院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8月4日,教育部文件指示:年内在北京成立钢铁学院,暂附设在清华大学,集中
天津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
山西大学、
北京工业学院、
西北工学院五校的全部或部分采矿、冶金系(科、组)作为成立钢铁学院的基础。8月9日,教育部发文知指示,
清华大学采矿系一、二年级采金属组调整至钢铁学院。至此,钢铁学院成立之基础扩为六所院校的采矿、冶金系(科、组)。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文件批准钢铁局拟定的钢铁学院建校轮廓计划。按照此计划,钢铁学院拟设7个系16个专业,学生规模拟达到本科生5000人,研究生200人。同年9月面向全国招生。1952年底,据“清华大学钢铁学院一九五二年度第一学期学生人数统计表”显示,新设的钢铁工业学院共设有4个年级4个系9个专业及1个钢铁机械专修科,学生总数848人。
1953年5月11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新址满井村破土动工,规划面积55万余平方米。9月23日至27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由清华大学迁入满井村新址,10月8日在新址开课。1953年底,学院设有5个系9个专业(专门化),在校学生约1700人、教职工约600人。12月,学院从
东北工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择优选拔招收首届研究生70名。1954年8月5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首届本科学生毕业。同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自本年起,本科学制改为五年。1955年2月11日,学院在教学、工作、思想各方面的指导性刊物—《北京钢院》出版创刊号。1956年,学院设冶金、工艺、机械、采矿和物理化学五个系,有教师340多人,分布于27个教研室担任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年内毕业研究生24人。1958年8月1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王国国家代表团团长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到院参观访问。
北京钢铁学院
1960年2月1日,根据冶金工业部“冶教字141号”文件,学校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0月22日,北京钢铁学院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截至年底,学院设有6个系26个专业。当年毕业本科学生973人,研究生7人。1961年7月,学院增设精密合金专业,组成特种冶金系。截至1965年年底,学院设置有6个系15个专业。即:冶金系,采矿系,机械系,金属学系,压力加工系,理化系;设有4个工厂,分别是冶金厂、轧钢厂、机械厂和修配厂,工人184名。其中,冶金厂、轧钢厂可用于生产,机械厂主要用于教学实习,修配厂负责院内教学科研的试制和修配工作。
1972年5月20日,冶金部同意北京钢铁学院成立全国第一个氧枪喷头实验室,并下拨科学研究经费。其后,该实验室对全国多家钢厂所用转炉氧枪喷头作流体力学测定并开始设计新型氧枪喷头。7月,学院增设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制氧设备及工艺、冶金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应用、金属腐蚀与保护五个专业。1975年9月底,经冶金部批准,学院成立连轧自动化研究室。热连轧计算机控制课题组首次在国内实现计算机控制热连轧带钢试验轧机。11月,学院成立自动化系,下设工业自动化工程、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工程三个专业。在理化系内,增设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截至1976年12月底,学院科研课题达到136项,其中全国重点科研课题14项,冶金部等部委和北京市下达的课题98项,厂矿委托协作的课题24项。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课题20项。
1980年9月,北京钢铁学院专业设置为6系1部18个专业。分别为采矿系、冶金系、金属材料系、机械系、自动化系、物理化学系、基础部。学院开始实行《学生免修选修课程的试行规定》。1981年1月14日,经冶金部批准北京钢铁学院正式成立矿业研究所、冶金研究所、金属材料研究所、机械工程研究所。3月25日,学院成立管理科学系。11月3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钢铁学院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8个;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7个(含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8个)。1984年1月13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钢铁学院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个。7月12日,根据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北京大学等二十二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试办研究生院的通知》,学院宣布成立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院。
1985年5月21日,学院成立地质系,下设地质教研室和地质实验室。5月,学院“腐蚀与防护科技培训及咨询服务中心”开始筹建。12月31日,冶金部授予北京钢铁学院为冶金部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北京钢铁学院首先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对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试点单位。1986年7月2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钢铁学院第三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3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8个。12月22日,经国务院学位办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涉及1个专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科技大学
1988年4月22日,国家教委和冶金部正式批准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89年5月23日,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学校扩建用地68600平方米(含市政道路16800平方米)。购地后,全校占地面积为840.3亩(约56万平方米)。1990年6月,学校增设专门用途英语(科技英语)专业,环境断裂实验室获准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至此学校从1966年6个系13个专业发展到1990年的18个系、26个专业(其中工科专业17个、理科专业4个、管理专业2个、文科专业3个)、1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3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已经形成以冶金和材料为特色、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1992年2月20日,学校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并对国内外、校内外的材料研究工作者实行全面开放。1995年10月4日,1895年诞生于北洋大学的中国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并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北京科技大学迎来创建100周年。1997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
1998年9月1日,北京科技大学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地方为主,重大事项以中央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9月7日,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北京科技大学,作为北京科技大学一个校区正式更名为管庄校区。2005年4月15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北京科技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试办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学院位于天津市宝坻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5月,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启动招生工作。
2006年12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新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22日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试点高校建设行列。2008年8月,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比赛项目、跆拳道比赛项目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举行。9月,第十三届残奥会轮椅篮球比赛项目、轮椅橄榄球比赛项目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举行。2010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入选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4年,学校牵头的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计划)。
2017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国家首批“
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0月,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019年8月,北京科技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9月22日,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议在西安召开,北京科技大学成为理事单位。
2020年9月30日,由北京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发挥资源环境类高校的学科优势,开展高校组团式的扶贫协作模式。同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学被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2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4月,北京科技大学启动雄安校区规划,雄安校区占地面积2450亩,建筑用地约1700亩。8月21日,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在内的52家科技类、创新类、校园服务类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9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2023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9月23日,北京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11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成为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单位。
2024年1月15日,北京科技大学细粒矿物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揭牌成立。4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10月12日,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成立。12月,北京科技大学宣布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更名,并成立未来城市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同月,该校正式成立北京科技大学群团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群团工作学术研究、探索群团人才培养模式、锻造群团领域新型智库、推动群团工作学科建设,服务党的群团事业高质量发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设有16个学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一流学科,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科评估
北京科技大学2024年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第35名。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教职工总数3478人,其中专任教师219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698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816人,在站博士后426人。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9人、青年拔尖人才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含青年项目)入选者47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6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增至43个。截至2023年6月25日,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合计32门。
教学成果
2022-2023学年,北京科技大学共立项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862项,比上一年增加了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北京市级项目149项,校级项目663项;学校对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实行按需资助的管理方式,重点支持项目前景好、阶段性成果突出的优秀项目;有165项校级以上项目参与结题,通过162项,通过率98.2%,其中有48个项目获得结题一、二等奖,获奖率29.1%。学校入选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际合作计划,申报并立项了《低成本长寿命液态金属储能技术》等5项创新创业校级合作项目。
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组织4000余名师生、400余支实践团,开展14天的实践活动,学生走进基层,累计开展调研、访谈10万余次,寻访红色文化、传统文化1500余次,举办宣讲会1000余场,进行公益服务3000余次,科技发明168个,支教时长20000余小时。截至2023年10月份,学生实践团积极参与“三下乡”“返家乡”“青年服务国家”“大我青春”等系列省部级及以上评选与投稿,学生实践团70余次获评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团队、优秀团队或优秀成果奖项。学生实践团收到了100余家实践单位感谢信,实践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新京报等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150余次。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与国内320多个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24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
校地合作
2024年5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一行来北京科技大学进行调研交流。双方共同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24年5月27日,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与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在雄安新区举行工作座谈。5月28日,在雄安新区第二届“智绘未来”科技活动周暨老科技工作者雄安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学校与河钢集团、雄安新区签署“共建雄安未来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及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校企合作
2024年5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学校副校长、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主任张卫冬,副主任梁治国,教授苗英豪等一行,赴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合作交流。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开展新技术研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了合作的初步意向。2024年5月24日,北科大—湘潭钢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交流和中期评审座谈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座谈会围绕“大型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用低温钢板研发”等18个湘钢重点关注的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组织“湘钢2号高炉炉缸自修复关键技术研发”等9个项目进行了中期进展汇报。2024年5月28日,2023年度“建龙集团—北京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中期交流会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建龙集团—北京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由建龙集团依托“建龙—北科大绿色钢铁智能冶金创新中心”“建龙—北科大绿色低碳冶炼与资源综合利用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设立,旨在促进学校青年科学技术人员与企业现场需求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为钢铁领域重大原始创新和前沿技术应用培养储备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孵化高质量科技成果。
校校合作
2024年5月14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小锋一行来北京科技大学进行调研交流,双方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工作体系、思政课程建设、机关党务工作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双方参会人员分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2024年5月21日,辽宁科技学院校长李卫民、党委副书记宋明凯、副校长葛会奇一行来北京科技大学调研,双方就思政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了交流。2024年5月28日,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景宏一行5人赴广西河池学院调研并看望慰问银龄教师,双方围绕建校历史、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国际合作
2024年4月23日至29日,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率团访问英国、爱尔兰,会见部分高校、学院负责人,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4月23日,张卫冬一行受邀到访伯明翰大学进行座谈交流。4月25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受邀到访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部进行座谈交流。下午,代表团一行与曼彻斯特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座谈会上,双方就材料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4月26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到访剑桥大学,与剑桥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部两位联席主任Ruth Cameron院士及Jason Robinson教授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双方达成共识,将在材料与冶金学科领域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等。当日下午,张卫冬会见了剑桥大学副校长Kamal Munir,并与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代表展开会晤,探讨两校在碳排放管理等领域的科研合作。4月28日,代表团一行与英国腐蚀学会主席Stephen F. Tate、副主席Yunnan Gao一行会面。双方就共同推进中英两国材料腐蚀领域的学术交流交换意见并达成合作意向。4月29日,代表团一行抵达爱尔兰,受邀对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进行访问。座谈会上,双方就两校学生交流项目等事宜进行商谈,进一步探索学生项目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2024年5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代表团一行访问泰国农业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拥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共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共建),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4个国家能源局“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含共建),8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学校作为首个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建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组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研究成果
自1978年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共申请专利15501项,授权专利10057项;有2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80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第三季度,北京科技大学最新国内授权专利334件,其中外观设计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7件,发明专利296件。2023年第三季度,北京科技大学共获得7件国外授权专利,包括1件南非专利、5件美国专利和1件荷兰专利。
学术资源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9月,历史上经过四次重大改造,截至2024年7月,馆舍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拥有两千余个阅览座位。截至2023年底,图书馆拥有258.3万册(件)实体馆藏文献,108种数字资源、204个数据库。已形成具有冶金、材料特色,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共存的馆藏体系。
图书馆收藏的部分纸本文献有《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古籍,有1871年创刊的英国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1907年创刊的美国杂志《CHEMICAL ABSTRACTS》、1915年创刊的日本杂志《铁と钢》和1932年创刊的苏联杂志《CTAЛЪ》等。同时,图书馆自建了冶金、材料馆藏中文期刊题录库、北京科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机构库、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摇篮书苑讲坛等数据库。并与北京市高校和京外近80余家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关系,初步形成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结合、单馆保障与多馆资源共享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
工程科学学报》于1955年创刊,曾用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ISSN 2095‒9389,CN 10‒1297/TF,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矿物、冶金、材料、环境、自动化、计算机等工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或有较大应用价值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综合性理工农医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被Scopus、《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俄罗斯《文摘杂志》和德国《数学文摘》等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先后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有色金属优秀出版物奖(期刊奖)一等奖、2020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A级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以及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2015和2019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等多项大奖。入选2019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入选《有色金属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别;《冶金工程技术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别;材料腐蚀与失效领域中文高水平期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现为双月刊。设置的学术研究栏目有:党建思政、功能语言学、高教研究、科学技术史、哲学、文艺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学术影响力获得大幅提升,影响因子不断攀升,荣获“首届《CAJ-CD规范》优秀期刊”,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AMI“综合·高校综合性学报”核心期刊,武大版核心期刊RCCSE人文科学综合类A刊。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北京市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功能语言学”“党建思政”栏目先后获得全国和北京市“特色栏目奖”。现已成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订阅的期刊(电子版),发行于25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IJMMM,曾用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英文版学术期刊,1994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是北京科技大学吴爱祥教授。主要刊载矿物、冶金和材料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报道内容包括采矿、矿物加工、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工艺与设备、材料加工、材料的腐蚀与防护、金属材料、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陶瓷、能源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被SCI-E、EI、CA、Scopus、ProQuest、OCLC、INSPEC等国际著名文摘或检索系统作为文献源期刊收录。
《粉末冶金技术》(ISSN 1001-3784, CN 11-1974/TF)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专业技术刊物。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粉末冶金领域最早创刊的期刊,主编为曲选辉教授。2018年,《粉末冶金技术》入选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评选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20年,《粉末冶金技术》入选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评选的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优秀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粉末冶金领域的标志性刊物。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拥有广告发布登记证。
《金属世界》(Metal World)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科技期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6826,CN11-1417/TG。《金属世界》是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和金属加工行业一本有关金属科学和生产技术的科技期刊,以报道中国冶金、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表有关生产和加工方面的科学成果;介绍冶金、有色金属和金属加工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和新经验为宗旨。《金属世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先后荣获“首届中国有色金属出版物奖”期刊奖二等奖、第二届“中国有色金属出版物奖(期刊奖)”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出版物奖(期刊奖)”优秀奖、“中国高校优秀期刊”荣誉称号,在2020年“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优秀出版物遴选计划”评选中《金属世界》获评“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B级优秀期刊”。
《思想教育研究》创刊于1985年1月,是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原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刊物。《思想教育研究》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名家访谈、学科建设、理论探讨、社会思潮研究、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观察与思考、高校党建、借鉴研究、调查研究、博士生园地等。2008年、2014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2014年,刊物的“学科建设”栏目入选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创刊于1996年,是中国最早以报道物流系统技术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之一。期刊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多年来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物流专业协会(学会)、物流相关的各行业协会(学会)业、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此外,还与中国台湾《物流技术与战略》、日本《Material Flow》、韩国《物流技术》等杂志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绿色与智能矿业工程(英文)》由学北京科技大学校期刊中心和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主办,于2024年4月23日正式创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北京科技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校徽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图案。外环由北京科技大学中英文名称和建校年份“1952”组合而成;内环以“鼎”为主体造型,嵌入校训“求实鼎新”。
鼎作为“国之重器”,是中华悠久文化的象征和中国冶金科技文明的代表。这一图案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科大的学科背景、行业特色和文化根源,体现了学校建校60年来引领钢铁行业发展、支撑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卓越贡献,彰显了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心。在汉语中,“鼎”还具有“鼎力”、“鼎盛”、“鼎新”等正向联想和竭尽全力、团结同心、国家兴盛、社会和谐等一系列正面引申义,代表了北科大人沉稳刚毅、众志成城、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精神品格。“鼎”的正中是以小篆体书写的校训,具有鲜明的历史厚重感、文化传承性和视觉冲击力。校徽与校训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便于识别和记忆,更能体现和激励全体师生“求实鼎新”的精神追求。校徽色调为“科技蓝”,与整体设计风格和校训内涵达到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学校坚实深厚的学术底蕴、朴实严谨的治学准则和开放包容的大气姿态。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为3:2,中央印有校标和规定字体的校名。
精神文化
校训——求实鼎新
“求实”,意为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客观冷静的研究探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代表了学校恪守学术规律、追求科学真理的价值取向;“鼎新”,语出《周易·杂卦》“鼎,取新也”,意为树立新的标准、风气等,体现了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特征。“求实鼎新”合并使用,既是对学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全体北科大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激励和号召,更是学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不断铸就新辉煌的有力宣言。
使命
钢铁强国、科教兴邦
校歌
社团文化
校区情况
本部学院路校区
北京科技大学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9.68万平方米。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高校云集区,学校的本科生教育主要集中在这里。学校紧挨北四环,周边有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创业大街、国家图书馆等丰富人文科技生态圈,附近有3条地铁线、20多条公交线,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约1千亩,校园环境优雅,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
管庄校区
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初期的重工业部干部学校、冶金部干部学校和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1998年9月原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成建制并入北京科技大学,成立管庄校区。目前主要承担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任务,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入住研究生的管理保障和“融合创新研究院”建设保障工作。
昌平创新园区
北京科技大学昌平创新园区位于昌平区沙河镇踩河新村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内,建设面积200亩,分东西两区,均已投入使用。已在园运行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包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国家科学中心、高效轧制与智能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投资4.84亿元的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也已在西区开始建设。昌平创新园区以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运行为特色,同时着力于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前已是学校研究生新生培养规模最大的校区。共入驻材料、冶金、机械、人工智能、计算机、控制、土木、安全、力学、物理、仪器、动力工程、环境、管理等十四个一级学科的十五家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截至2023年9月入驻教职工482人,硕、博士研究生共计1808人。园区整体入驻的二级科研单位承担的年科研经费到款超亿元。
顺德创新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创新学院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佛山市政府、顺德区政府合作共建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和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正式启用。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顺德创新学院,开启了学校与地方创新融合的新篇章。学院地处广东佛山,坐落于享有“岭南文化明珠”、“中国曲艺之乡”、“世界美食之都”等美誉的顺德区,面向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学院汇聚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以及生物工程等优势和特色学科。成立近四年来,学院通过引入北京科技大学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共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室或研究中心50余个,其中省市级实验室与研究中心近10个;获批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已与企业共建3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20余个院外科研实践基地;建有面积超过1万平米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校园环境
西校门-校徽池
西校门位于学院路中段的路东(学院路30号),是学校的正门。修建后的西门把北科大的象征性石头搬到了校内,同时建立一个花圃,上面还有北科大的新校徽。从此门进入观望到的是毛主席像和主楼。
求实广场
求实广场位于学校主楼前广场(西侧广场),于建校初期兴建,广场中央矗立着毛主席像,主楼正中悬挂着毕业生自发捐赠的“为中华之崛起”牌匾,庄严恢弘,气势磅礴,已经成为一代代学子读书、学习、活动的精神圣地。广场命名为“求实广场”,取校训“求实鼎新”之“求实”二字,传承学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彰显学校恪守学术规律、追求科学真理的价值取向,是对全体北科大人实事 求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激励和号召。
五环广场
因2008年承办北京奥运会,体育馆前广场(体育馆西侧广场)命名为“五环广场”。五环广场伴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渐成为校园中的一座地标性广场建筑,深刻地记载着学校为圆满举办北京奥运会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文化遗产之一。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北京科技大学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截至2024年7月,共有47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中国一重、中国宝武、中国矿产资源、北汽、河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
所获荣誉